回顧特教教學的十年,我的學生年齡從三歲跨到20歲,這十年中我也在學校代課普通班班導,也在教會帶領國小及學齡前的孩子,最近在回顧自己教學時,體會到「建立正確的連結」是核心。

    很多家長和教師應該都聽過「稱讚的藝術」吧!也就是在我們稱讚孩子時,不能只是說「好棒!」而是要清楚的陳述他棒在哪。舉例來說「小明好棒,跌倒了自己勇敢地站起來耶!好棒!」「小英好棒!主動把地上的垃圾撿起來耶!」如此一般,孩子學習到的才不會只是父母或教師的觀感,而是能夠學習到什麼是正確的行為。

    如此一般,孩子犯錯的時候也是一樣,很多父母只是把犯錯連結到責罵或挨打,於是孩子犯錯時雖然內心很害怕,但比起學習到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,他更在乎接下來的處罰,於是在無法避免錯誤,又一直挨打挨罵的惡性循環下,孩子產生了「大不了就被打,忍一下就過去了」,如果父母或教師花了這麼大的功夫,只是教會他們忍耐處罰,真的是令人惋惜,不是嗎?

    分享一個我運用「建立正確連結」及「不建立錯誤連結」的例子。我有一個自閉症的女學生,過去的她物權觀念很弱,她又很喜歡各式各樣可愛的卡通圖案,所以過去我們出門社區適應時,她總是會一溜煙衝到便利商店內,明明身上沒帶錢,卻跟店員說她要買悠遊卡,或甚至選了自己喜歡的咖哩飯請店員幫她微波加熱......而我的處理方法是,當著她和店員的面,跟他說明我不會幫她付錢!因為她沒有錢所以她也沒辦法買,想當然的,她就在原地爆炸失控,但我還是如此的堅持,當然堅持的過程並不輕鬆,我有時甚至會受一點小傷,然後,抓住空檔請身旁的小志工拿著錢去跟店員結帳,而那個微波的餐盒,就藏在小志工的背包裡,直到女學生放學,成為了我的下一餐,而我在女孩冷靜後,會跟她再次回顧今天發生了什麼事,並把她的點心或午餐酌量的減少,視為處罰。

    這樣的狀況可不是只發生一次兩次喔!但是感謝 神讓我能夠堅持,堅持不建立錯誤的連結,我心裡很清楚,如果我讓她得逞一次,我就必須處理無數的下一次,於是在我和她的家長一次又一次的堅持下,她現在這樣的問題行為消失了,完全的消失了,也隨著認知能力的進步,她理解了買東西要跟大人討論,也能夠接受討論後的決定。

    把這樣的經驗和我所體會到的跟大家分享,希望所有對孩子教育關心的家長及教師,都能抓住核心來跟孩子互動,如此孩子適應起來會更輕鬆,帶領的人也能更省力!

 

arrow
arrow

    dadod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